伊减瘦茶叶批发市场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卢开祥(1925.9—1996.1)别名公则、鲁愚,云南昆明人。擅长绘画、美术理论。1943年在重庆随徐悲鸿先生学画,1946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工作于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编辑、陈列组组长,美术家协会工作队副队长,会员工作部负责人。作品有《三峡山水》、《都城览胜》等。发表有《在徐悲鸿先生身边的日子里》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红茶、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施力行(1927.7—)浙江吴兴人。擅长中国画、美术设计。1948年在上海美专学习。1951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干部训练班学习。曾在浙江省文化局从事美术工作。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工组组长、副研究员。作品有《新居》,装帧设计《放歌行》,毛主席纪念堂陈列总体设计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洪炉(1931.6—)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任部队文工团员及创作组长、文化干事及报社记者,业余创作了大量作品。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后任《解放军报》美术编辑。自50年代起在军内外报刊书中发表了大量宣传画和速写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美术展览。作品有《正义的怒潮》、《张思德》、《焦裕禄》、《王杰》、《张志新》等人物事迹组画和《今日长征路》速写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郑洵(1911—1981)。上海松江人。擅美术理论。上海博物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拥护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方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除认真授课外,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在形势需要时开展抗日活动。他擅长绘画,1935年曾为《高密县志》绘郑公祠图。抗日战争前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并随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伍志刚、邹鲁风打入蔡晋康的游击队。1938年1月上旬,日本侵占高密前,随蔡部转移诸城。同年2月间,政治部及其所属108名共产党员、民先队员、进步学生被排挤出蔡部。他随邹鲁风等到鲁西,打入国民党省政府,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共产党员邹鲁风、周持恒等人所组织的“山东省政府巡回宣传队”,编写宣传品和画宣传画,并兼作导演和演员。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在泰西人民抗日自卫团、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九团、鲁西军区政治部,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和华北军区等单位工作,1938年任八路军山东六支队政治部宣传股干事。1940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部宣传科美术股股长,负责《挺进报》的编辑工作。他创作的《五五纪念歌》,由姜思毅谱曲,在鲁西部队传唱一时,影响很大。1943年调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参加《战友报》的创作并任编辑。解放战争期间任《战友报》报社编辑科副科长、科长以及出版社副主编、副社长、社长等职,负责前线版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负责承办冀鲁豫军区的《战友报》。从筹备到编辑、装订设计、印刷发行,处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被评为工作模范。新中国建立后,在平原省军区任报社副社长,后调至华北军区《战友》杂志社。1953年后,他转业后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美术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室主任,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参与北京市美协的工作,为我国的美术及出版工作做出了贡献。曾获1981年连环画工作荣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孙慕龄(1929.1~ )女,河北固城人。擅长连环画、中国画。1947年从事小学美术教育。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曾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工作,历任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石版画《通向森林》,连环画《彩霞放鸭》、《一层楼》《爸爸的眼镜》、《生死缘》,中国画《云南风情》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1985年创作的中国画《西双版纳情趣》曾参加中央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展,后编入画册;1987年中国画《西双版纳风光》曾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徐悲鸿女弟子画展”并在报刊上发表;《雨后青山》在“奥运希望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获二等奖;《风雨欲来》、《孔雀之乡》、《澜沧江畔》等作品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很多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被收藏。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妇女名人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红茶、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崔十通北京人。擅长绘画、展览设计。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肄业。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美术设计师。作品有中国画《毛主席来到咱车间》、宣传画《全国职工文艺会演》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樊楠(1915.12—2005)别名樊宝婷,女、湖北恩施人。擅长宣传画、中国画。早年随祖父樊山学画,1940年从师蒋兆和、吴光宇。1951年起在中国电影公司从事电影宣传画创作。作品有《扫盲老师在课堂上》,电影宣传画《安娜·卡列妮娜》、中国画《麻姑献寿》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1932年6月生于日本神户,祖籍福建泉州。1955年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后改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从事邮票设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设计邮票40多套150枚,主要作品:《儿童生活》、《北京风景》、《天鹅》、《万里长城》、《童话—咕咚》、《水仙花》和《全国山河一片红》(未发行)。199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万维生邮票作品选》,自1979年开始创作手绘封和记事手绘封,1998年、2003年先后出版《万维生记事手绘封》第一集、第二集。1999年出版了《不了情——天鹅邮票的故事》专辑画册。2003年撰文编写自己邮票创作笔记和画邮票有关故事,出版《我画邮票的故事》专著。2001年将自己的邮票图稿及收藏的名人字画捐赠给故乡泉州,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拨地筹建“万维生邮票艺术馆”,2003年2月邮票艺术馆正式落成开馆,出版《万维生邮票艺术馆馆藏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林锴(1924.01.01—2006)福建福州人,1924年1月1日生。书画家、篆刻家、诗人。林锴幼年丧父,自幼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中。童年时就酷爱美术。由临摹香烟片开始,继而临摹《芥子园画传》,有时到户外作水彩写生。那时代字画展览见不到,只好隔一两天就到附近裱褙店去看画。后来又购得《马骀自习画谱大全》一套,利用课馀和寒暑假时间着手临习,十分入迷。初中一年级暑假,开始向外祖父学作旧体诗,目的是要在自己画上自题诗,每天练习作一首山水绝句,配一小幅画,完成一百张册页。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接受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指导,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先生,陈老诗书画印全能,颇受其教益。读完师专一年,到杭州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受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画家的当面指点,学业进步很快。林锴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旁及四僧、八怪,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馀往往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因自幼练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字帖,书法有点基础。开始迷恋过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魏碑中方笔一种从《张猛龙》进而爱好《嵩高灵庙》、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有一首七古,他认为最好,批道:“此诗通首灵活,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喜、可喜!”创作巅峰1950年艺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一年后到北京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以美术创作为主,也搞一部分编辑。先后工作达三十八年之久。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重点是连环画。《济公巧断垂金扇》、《妇女主任》等被认为刻画人物性格比较成功的作品。《三岔口》则是以国画水墨来表现的连环画,博得好评。《甲午海战》于1963年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牲口评价大会》于1956年获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1957年为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绘制大型历史画《捻军大败僧格林沁》。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与刘旦宅、贺友直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帧,参加展览。潜心篆刻“文化大革命”中,林锴遭受迫害,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返回原单位,任原职。1975年他对旧体诗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旧体诗完全可以反映新时代。于是曾经荒废了二十多年的旧体诗又重新捡起,继续写作。中断了好多年的篆刻也逐渐拾起来,经过集中几段时间的探讨,他深感金石篆刻的功效,关键处不在刀与石上,而在于书法的根底及艺术的素养。他对篆刻,偏爱沉雄苍劲一路,追求奔放而复整严,拙厚而不臃肿的风格。上窥秦汉,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家之长,并参考同时代流行之佳作,力求自出新意。自成一派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从此林锴以国画为专业。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昔年着重传统的探讨,今日热心自我风格的创立。除了作画,也兼顾书法。以碑帖合参,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行笔自如,保留魏碑的结构而参以明清书家黄道周、沈曾植用笔的使转方法,方劲中寓流走,拙朴中具秀逸。他体会到:诗书画印分之为四门,合之为一体,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诗有画意,画有诗情,画的布局影响印,印的金石趣味有助用笔,而书法又是印学的基础。四门要求兼工,又要有所侧重,继前辈文人画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并予以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辈画人的职责。大师晚年林锴自1988年退休以来,身患痼疾,仍旧工作不辍。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五十多年艺术实践过程中,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诗书画印及文章不计其数,且多次获奖。2006年5月24日上午9时20分,因痼疾逝世,享年83岁。5月24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顺义潮白陵园举行,200余名生前友好参加了告别仪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郑可(1906—1987),广东新会县人(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巨幅陶瓷浮雕《女娲传说》等。工艺美术家、教育家1927至1934年,郑可求学于法国国立美术学浣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回国后担任勷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装饰教授,同时在广州美专兼雕塑课。1936年,去法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设计。随后在新加坡和香港创办实业。1951年,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应廖承志同志邀请,毅然卖掉在香港的工厂回到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6年,由徐悲鸿、江丰、张仃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陶艺系任教授。1957年,研究成功电脉冲雕刻钢模等先进工艺。未久,被打成“右派分子”,进行劳动改造。1977年,应财政部邀请,为国家培养金币设计人员。郑可主要擅长雕塑和雕刻工艺,在绘画、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陶瓷工艺、工业造型、金属工艺以及货币铸造等领域均有研究,堪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在河北邯郸、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地,创作了大量陶瓷工艺品。郑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浮雕头像和陶瓷雕塑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浮雕注重“错觉表现”,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浮雕的精华,又继承、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浮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浮雕风格。20世纪初他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雕塑,以及设计课程,如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师从法国雕塑家布歇。他是中国最早接受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艺术家。作为著名教育家,郑可先生在教学上一贯倡导速写的重要性,他要求学生每天画100张速写,他的教学强调“勤动脑,多动手”。在教授人体素描时,他主张一个“快”字,将炭精棒数根扎成一排作画,笔迹可粗可细,可轻可重,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一幅以线造型为主、表现十分丰富的人体写生素描;在人体写生时,他强调动势表现,反对对着解剖图作画。严格的教学要求,大量的作业,以及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在素描课期间,学生们晚上组织起来画,令当时的任课老师朱耀奎先生感动得不得了;至今,朱老师还常激情满怀地提起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78级学生们废寝忘食学习的情景。郑先生也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一次,在画箩筐的速写时,我仅仅画了箩筐大致的形状,而没有表现出箩筐破损的特点。郑先生见了很是生气,问:为什么对箩筐的破损特点视而不见?这件在一年级素描课上发生的事情,虽 然已过去了二十余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以后在观察表现事物形体时,养成了特别注重对象特点的刻画与表现的习惯。还有一次,在上浮雕头像写生课时,有位同学怎么也不理解郑先生独特的浮雕技法表现,郑先生当即将他的浮雕作业面朝下掷在地上,然后拾起,原来塑得很高的浮雕头像作业,此时已压扁了,先生说:这才叫浮雕。他形象地解释了自己独到的浮雕“纳光纳阴”的理论,使在场的同学们茅塞顿开。在课程安排上,郑先生一贯提倡“锥型互套”的理论,这一理论生动地表现了基础课与创作练习课的辩证关系。除了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外,这批学生还向著名民间艺人学习工艺品制作、向著名书法家康殷学习书法、向理工科大学的教师学习绘制三视图。郑先生还多次表示要请我父亲来校讲课,介绍数学方面的知识。我父亲孙树本教授在数学教育方面很有造诣,可谓桃李满天下;郑先生是造型艺术教育家,子弟也有三千;同属一个时代的他们,尽管一个研究自然科学,一个研究造型艺术,志趣虽有不同,但在一起时,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过从甚密,彼此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普洱茶

    职务

发布茶叶品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