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减瘦茶叶批发市场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袁运甫,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195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33年初-1954年9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毕业。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即在学院任教。历任特艺系、装饰艺术系系主任,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学院合并清华大学后,继续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袁运甫先生在学生时代直接获著名艺术家林风眠、倪贻德、吴大羽、关良、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庞薰琴、雷圭元、张光宇、张仃、董希文、卫天霖等教授的指导和影响。这使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即接受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特别在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两大系统的比研究中,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和认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袁运甫一贯重视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的研究。他将中国民族传统审美情感和本土民间艺术的色彩学,注入到他的水粉画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色彩审美精神。先生从六十年代起潜心研究国画的革新问题。他将西画的创作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将现代色彩和西画创作的认识方法注入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去,推动了国画的现代化变革。他的国画,在绘画的体裁、画面的结构、墨与色的研究上,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袁先生曾以极大的热忱进行他的“三合一”研究课题。这是涉及“法国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表现手法的研究”、“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画发展过程及画家个案研究”、“墨西哥壁画家里维拉、奥罗斯柯、西格罗斯的艺术及对绘画的影响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中国彩墨画新风格。他深入生活,以色彩和白描写生为依托,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进程的优秀作品。从七十年代开始,袁先生致力于中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开拓。他先后完成了各类大型壁画、环境雕塑、景观等公共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北京太庙国家礼器《中华和钟》、人民大会堂壁画《千里江山图》、全国政协壁画《晨曦》、香港厅《荷塘香远》、山东厅壁画《泰山》、中国驻香港特派专员公署大楼壁画《祖国大地》、最高法院大楼壁画《高山仰止》、最高检察院壁画《江山胜揽》、中华世纪坛大厅壁画《中华千秋颂》与环境设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万里长城》、北京建国饭店壁画《长江万里图》、四川邓小平纪念馆壁画《峰》等。袁运甫不仅仅是一位勤奋于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勤于理论思考的学者。他出版了四本论文集。六十年代由天津美术出版社的《怎样画水粉画》。198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装饰绘画散论》。199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袁运甫悟艺集》。2001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有容乃大》。此外,袁先生还出版了《袁运甫画集》、《袁运甫线描》、《袁运甫彩墨画》、《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袁运甫》等各种画册画集。主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年来的《艺术设计》、《中国当代装饰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部分卷目)等重要的学术著作。袁运甫先生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青岛美术馆、南通展览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艺术中心以及国外纽约、波士顿、洛杉矶、西雅图、新加坡、巴黎、东京等地多家美术馆举办画展。2007,袁运甫先生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奖造型艺术成就奖。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38年就读城北小学;1944年在江苏省南通中学读书;1949年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随同杭州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转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在人民出版社任美术编辑;1955年被评为“文化部先进工作者”;速写“京郊张廓荘获市文联大奖;在《美术》杂志发表《谈谈书籍的封面设计》;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开始了长达50年的教育生涯;1957年奉派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色彩教学高研班”进修一年,受业于董希文和艾中信先生;1958年《民歌画屏》等两幅作品被选入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在《装饰》杂志发表《橱窗的构图》;1959年带学生到敦煌临摹壁画,学习传统艺术;教材《怎样画水粉画》由天津出版;1960年由全国美协主办《袁运甫江南写生水粉画展》;带学生赴广西大瑶山体验生活、写生,完成系列重彩作品;1961年创作中国画《母与子》、《三姐妹》、《交谈》、《镜前》,油画《彩陶》、《绍兴鲁迅路》;重点研究新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1962年智利画家万徒·勒里在北京为古巴创作并展出大型壁画《西恩富戈斯》,引起艺术家对发展中国壁画艺术的高度重视;袁运甫及师生写信,向有关领导呼吁重视壁画艺术的社会作用;与夫人钱月华赴杭州写生,创作《平湖秋月》等;1963年带学生去胶东大渔岛写生;1964年带学生去苏州水乡写生;1965年创作大量的黑白画插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艺术创作完全停止;1969年到河北农村下放劳动;1972年在劳动期间和吴冠中先生用粪筐背着材料写生,人称“粪筐画派”;11月借调北京建筑设计院负责北京饭店新楼大堂壁画的创作;1973年创作北京饭店新楼大堂壁画《长江万里图》;九月此画稿做成模型提请周恩来总理、陈毅和郭沫若副总理在老饭店门厅审定;随后为放大壁画充实细节沿长江写生百天;为饭店新楼其它绘画作品的创作,吴冠中、祝大年和黄永玉先生亦一起同行;1974年批判“黑画”运动开始,《长江万里图》创作被迫取消;1976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美术创作组的工作;参与创制毛主席纪念堂壁画《祖国大地》及纪念堂外墙装饰雕塑《花环》;1977年获轻工部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中央民族学院举办个人“农村水粉画写生展”;作品参展中山公园“新春画展”;1978年作品《古陶神韵》、《绍兴鲁迅路》参加北京油画研究会首展;赴大庆、秦皇岛等工业重镇写生;1979年创作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340cm×2000cm);江苏南通国画院举办个人“省亲画展”;1980年江苏南京艺术师范学院举办个人“水墨画、水粉画展”;为北京燕京饭店创作重彩沥粉壁画《智慧之光》(3000cm×640cm);《袁运甫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美术研究》杂志发表《壁画实践中所有想到的》;1981年完成北京建国饭店丙烯壁画《长江万里图》(1973年为北京饭店大厅创作稿的完成作);在纽约华里芬得里画廊(WalleFradelyGallery)举办个展;时任美国驻京联络处主任布什先生和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为赞助人,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柴泽民先生等参加展览开幕式;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恩先生邀请,由陈逸飞先生陪同访问哈佛大学;波士顿文化界首次与文革后的中国艺术家会面;向在纽约的台湾文化艺术界人士介绍当代中国绘画;结识王纪千、姚庆章、夏阳、刘国松、韩湘宁、陈宪中、杨炽宏、李小镜、李茂宗、谢里法、李渝等在美艺术家;访问威斯康星大学,成为第一位从中国大陆来访的艺术家;访问期间做介绍中国艺术的讲演,从而使该校成为第一个美国艺术学生访华团来工艺美院学习,成为中美艺术教育交流计划先行者;参观访问派森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库柏尤尼学院和贝律明设计事务所,从而促动工艺美院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在《美术》杂志发表《壁画偶记》;1982年参加意大利威尼斯“中国现代绘画展”;完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礼堂蜡染壁画《家珍图》(200cm×1500cm);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1983年油画《水乡古镇》参加法国巴黎“春季沙龙——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陶瓷花釉壁画《山魂水魄》(280cm×1500cm);《袁运甫画集—壁画-彩墨画》由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世界美术》杂志发表《美术教育见闻—访美杂记》;1984年发起组织“全国艺术壁毯大展”;创作北京国际俱乐部陶瓷花釉壁画《荷鹭图》(320cm×2000cm);在《装饰》杂志发表《装饰绘画专业教学有感》、对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在《美术》杂志发表《评画印象记——谈“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1985年为中国驻波恩大使馆创作陶瓷花釉壁画《荷塘》(250cm×1500cm);1986年与夫人钱月华共同创作北京观象台地铁车站陶瓷花釉壁画《中国天文史》(300cm×6000cm);参加香港三联书店主办“中国艺术壁毯展”;在《装饰》杂志发表《走第三条通道一一专业学术理论探讨》;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袁运甫艺术壁毯和水墨画展”;访问美国麻省艺术学院;做“袁运甫绘画和中国艺术”的讲演,参加该校绘画系研究生班的讲评;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新英格兰亚洲年会”上发表“中国当代艺术”的讲演;第二次访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艺术系,做“中国新公共艺术”的讲演;在纽约苏荷区StyriaStudio画廊举办“袁运甫中国画、壁毯艺术展”;美国波士顿中华艺文苑举办“袁运甫壁毯艺术展”;访问耶鲁大学,参加设计专业研究生班讲评;拜访王纪千先生并欣赏其珍藏石涛、倪瓒、陈老莲作品及《朝元仙仗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国际艺苑首届水墨画“袁运甫、吴冠中、朱乃正、肖惠祥四人联展”;《装饰绘画散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美术》杂志发表《我的壁毯设计》;1988年参加瑞典列士顿斯登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水墨画联展”;创作南通港客运大楼丙烯壁画《继往开来——历史足迹与走向未来》(6000cm×840cm);1989年参加瑞典克桑德展览馆“中国艺术展”;主编《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装饰》杂志发表《壁画艺术的思考与实践》;1990年新加坡文物展览馆举办“袁运甫艺术壁毯和水墨、水粉画展”;参加香港文物展览馆举办的“中国现代陶瓷、染织、装饰艺术展”;创作北京发展大厦不锈钢、有机玻璃悬雕《翔》(2300cm×900cm),丝毯壁画《宇宙光华》(250cm×600cm);北京饭店门厅丙烯壁画《居庸关长城》(240cm×2200cm);赴尼泊尔兰比尼地区写生、创作;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教育部全国高教壁画教学一等奖;创作北京世界公园彩色石雕嵌铜壁画《世界之门》(500cm×5000cm);访问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作为主讲人参加由西雅图建筑基金会、美国建筑师协会西雅图分会;华盛顿州立大学共同举办的《公共艺术——斗争、肯定》研讨会;在西雅图举办中国画个展;在洛杉矶举办中国画个展;全家驾车做横跨美国长途旅行,沿途参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院校;在《美术》杂志发表《艺术·生活·艺术》;在《装饰》杂志发表《论艺术的历史观+科学观》;1992年创作尼泊尔国际会议大厦门厅锻铜镀金浮雕壁画《祥和之都》(320cm×1800cm);1993年个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石油大厦举行,马来西亚财长安华出席开幕式;在《美术》杂志发表《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对应关系》;1994年“袁运甫新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在国际艺苑举办“袁运甫艺术研讨会”;1995年《袁运甫悟艺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与袁加合作国家安全部雕塑《龙凤盾剑碑》;在《美术向导》发表《水粉画写生技法》;1996年“袁运甫绘画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巡回展出;主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1996艺术与设计》,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袁运甫彩墨画回顾展”;桂林市“华夏文化广场”总体艺术环境设计,创作大型石雕壁画《华夏之光》(500cm×10600cm);创作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彩锦绣《祖国大地》(120cm×1200cm);创作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大型座屏《大荷塘》(300cm×600cm);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高等艺术院校;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读《溪岸图》,拜访王纪千先生;访问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吴同先生在博物馆画库里邀赏《历代帝王图》、《捣练图》等多幅宋代珍品;在《装饰》杂志发表《公共艺术的思考与实践》;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袁运甫中国画个展”在澳门文化中心举办;创作江苏南通石雕壁画《江海之光》(500cm×6000cm);在《美术研究》杂志发表《公共艺术的观念·传统·实践》;1999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创作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华夏神韵》(240cm×5000cm);担任北京太庙国家礼器《中华和钟》美术总设计;担任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壁画与环境《中华千秋颂》总设计;创作江苏南通中学科学馆壁毯《永恒的纪念》(610cm×1000cm);担任武汉黄鹤楼《千年吉祥钟》艺术总顾问;2000年《袁运甫谈水粉画》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装饰》杂志发表《艺术设计的当代“中国气派”》;2001年《有容乃大》文集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选全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2002年创作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锻铜壁画《泰山揽胜》(500cm×1000cm);2003年七十岁生日与学生和朋友欢聚昆明湖;创作全国政协多功能厅石雕壁画《高山流水》(400cm×2500cm);在《装饰》杂志发表《公共艺术纵论》;2004年《袁运甫教授艺术五十年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创作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石雕壁画《峰》(900cm×1700cm);创作邓小平故居全国政协林铸铜透雕《长明灯》(400cm×300cm);在《美术观察》杂志发表《墨西哥壁画——20世纪艺术的辉煌成就》;2005年《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袁运甫》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创作最高法院石雕壁画《高山仰止》(900cm×1600cm);在《美术观察》杂志发表《公共艺术的抉择建言》;2006年创作最高检察院石雕壁画《江山胜览》(700cm×1200cm);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国画展》;访问东京、大阪、奈良、京都等多座日本城市;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在《文艺研究》杂志发表《一所艺术学院的“实践”一一关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思想的对话》;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奖的造型艺术成就奖;2008年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大师艺术教育经典袁运甫》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9年参加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光色音韵——袁运甫60—70年代的绘画艺术”展;创作人民大会堂壁画《江山揽胜》(300cm×1000cm);与袁加合作人民大会堂《千里江山图》;在《艺术教育》杂志发表《纵论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实践》;2010年在江苏南通美术馆举办“袁运甫作品展”;获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作品《晨曦》参加中国艺术节造型艺术展,获优秀作品奖;12月18日北京798百雅轩袁运甫绘画六十年特展;2011年3月16日北京国家大剧院应邀出席《山鸣谷应》张仃同道艺术作品展(纪念张仃先生逝世一周年);4月25日作品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艺术清华—清华大学造型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扩建后首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作品展;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教师作品展获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2012年参加“师情画谊——北京艺术院校教师作品展”;5月11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袁运甫水墨画》作品展;与袁加合作全国政协文史馆大楼壁画《碧波荟萃》;《袁运甫绘画》由中华书局出版;《袁运甫水墨画》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大学袁运甫艺术奖学励学基金”;在《紫禁城》杂志发表《大美术·大美术》;2013年与袁加合作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参加首届“清华大学袁运甫艺术奖学励学金”颁奖仪式;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写生一在时代的现场”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袁运甫作品展”;2014年在中间美术馆举办“第三条路一一袁运甫、袁运生绘画作品展”;参加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袁运甫暨‘清华美术学群’作品邀请展”;参加保利博物馆和北京久画廊联合举办的“艺坛十皓一一绘画百年大家作品邀请展;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写意中国一一2014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长江万里图》有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九枚特种邮票;2015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写意中国一一2015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参加北京鸟巢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央工艺美院8090水墨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袁运甫绘画展”;获奖2010年作品《晨曦》参加中国艺术节造型艺术展,获优秀作品奖;1991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教壁画教学一等奖;1977年获轻工部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1955年被评为“文化部先进工作者”;速写“京郊张廓荘获市文联大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绿茶、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姚有多(1937.10—2001.1.20)浙江宁波人,擅长中国画。自幼喜爱绘画并表现了突出的才能,年轻时即投身于连环画创作,成为专业画家。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1952年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诸大师。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第二画室主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石涛艺术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作品有《幸福颂歌》、《新队长》、《陈胜吴广起义》、《抗洪图》、《牧归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作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姚有多》、《写意人物画》教材。出版《姚有多画集》,2001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主要作品姚有多先生的代表作品有《幸福颂歌》、《新队长》、《陈胜吴广起义》、《抗洪图》、《牧归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姚有多》、《写意人物画》教材。出版有《姚有多画集》;连环画《革命家庭》(与姚有信合作)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三等奖;中国画《新队长》藏于中国美术馆,《陈胜吴广起义》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春雨》入选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社会评价姚有多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卓越的、优秀的中国画人物画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他将写实与写意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将写实的造型与传统的笔墨以及书法的用笔结合起来,走出了中西融合的一条新路,是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徐蒋体系”的第二代代表性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献身于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的杰出美术教育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梁树年。名淦堂,字映齐。艺名黄胄。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著名中国画画家、收藏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受命文化部,领导创造了中国画研究院,任副院长;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炎黄艺术馆馆长。黄胄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西安。1942年任蠡县中学美术教员。1946年任陕西省西安雍华图书杂志社主编。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美术工作,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创作员,美术组组长。1955年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1959年,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公司顾问。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出版有各种文本和不同形式的《黄胄作品集》三十余种,理论文集有《黄胄谈艺术》、《黄胄书画论》等。黄胄早年师从赵望云、韩乐然学画。对黄胄的艺术生命影响至深的是1948年随赵望云到西北写生。新疆的民族风情、黄泛区的人民苦难,拨动了黄胄的艺术之弦。1949年,黄胄又入伍到西北军区从事战士读物美术工作。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认识,是黄胄新疆题材的来源。黄胄为推动当代美术的发展、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边疆,勤奋作画,从50年代的《苹果花开的时候》、《洪荒风雪》、《赶集》,到七八十年代的《百驴图》、《风雪夜归人》、《送粮人》,黄胄在丰厚的生活根基上,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是国内最早突破蒋徐体系的人物画家。他在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曾经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70年代后期,他曾为纪念周恩来绘制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传世之作。梁黄胄的艺术实践为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广的影响。黄胄不仅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同时还是社会运动家。80年代初,他与著名画家李可染、蔡若虹、华君武等共同创建了中国画研究院;而炎黄艺术馆的创办则是梁黄胄更为杰出的代表作。1986年黄胄在新加坡办个人画展时引起了轰动,有人提议建立黄胄艺术馆,他说,我个人不足以建馆,要建就建属于炎黄子孙乃至人类的炎黄艺术馆。经过4年的筹措兴建,1991年,我国第一座大型民办公助的现代化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终于建成了。梁黄胄任艺术馆馆馆长,并捐献出自己收藏的古代书画文物200余件和代表代、速写作品1000余件。6年来,炎黄艺术馆在保护、弘扬民族艺术,推动艺术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以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梁黄胄的艺术道路、治学精神以及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执著追求,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绿茶、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陈叔亮(1901—1991.7),名寿颐,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浙江黄岩人。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带领一些爱国青年赴延安。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任山东《海滨画报》社长,1951年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艺术教育司副司长,1958年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1981年5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擅长中国画、版画、书法。编著有《窗花》、《新美术运动及其他》等。《窗花》一书,是研究中国剪纸艺术最早的专著。论文有《为了美化人民的生活》、《漫谈工艺美术》、《为了提高工艺美术创作水平而努力》和《国画问题》等。主要作品有山水画《长征路上》,草书《周总理送蓬仙诗》等。后者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艺术委员、北京市书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品有版画《印工》;中国画《长征路上》;中国画《从地拉那到卡尔察路上》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出版有《叔亮书画》等。1991年7月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黄岩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兴建“陈叔亮书画馆”,以纪念这位享有盛名的书画艺术大师。这座坐落在黄岩九峰公园内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的“陈叔亮书画馆”,于1994年11月7日隆重开馆,馆名系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生前题写。陈叔亮夫人肖远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开馆仪式,并捐赠了陈叔亮遗存家中的所有好作品,共计书画250幅、印章94枚、图书61册和20位名家的书信,以及她和叔亮抗日战争时期合作的歌曲唱片等。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于1982年开拍的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头题字,就是由陈叔亮先生应邀题写的。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黄山定(1910.3—1996.11.6)别名黄聊化,广东兴宁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31年加入上海“一八艺社”,同年参加鲁迅主办的“木刻讲习会”。1932年加入上海“春地美术研究会”,同时加入“左联”。1934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历任太行木刻工厂,《东北画报》、《天津画报》、《武江画报》美术编辑。作品有《穷人之家》、《普希金像》等,出版有《山定版画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黄茶

    职务

    画家简介:王叔晖(1912.8-1985.7)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1976年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有《夜宴桃李园》;连环画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西厢记》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王叔晖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尤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其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以《红楼梦》人物创作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发行,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王叔晖,著名画家潘兹是这样评价的:“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T82《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动议产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底,1983年2月发行,而王叔晖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选择这一题材当然有配合宣传的意思,但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专家评价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画《西厢记》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么这一次创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时,这部作品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唯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1979年初,《西厢记》重印本发行,与第一版一样,印数在10万册以上,至今已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1981年第一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重彩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大受欢迎。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王叔晖接受刘硕仁代表邮票发行局的邀请,答应创作《西厢记》邮票。她考虑,虽然仍是画仕女画,但专为邮票而作还是第一次,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果然,王叔晖如期完成“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4幅邮票图稿。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本连环画中都曾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的特点和局限,人物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乐家曾向画家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再创作中得以改正。等1983年《西厢记》邮票发行这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说:“《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也是王叔晖绘画艺术的风格特色。”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弱女子们,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林黛玉等,都是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丫环仆人,在王叔晖的笔下都充满着人的尊严。王叔晖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治;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那是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王叔晖以女儿之身,深刻体验了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经过自己感情世界的热烈燃烧和提炼,冷却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一种品质,而超凡入圣。她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过她流畅、细密的线条,色勒出传神的形态、动作、表情。而充分表达出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人民网>>书画>>画家画廊>>流派透视)王叔晖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连坛女将,一部连环画《西厢记》名震大江南北,荣获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王叔晖先生下笔工细、恬静、稳扎稳打。线描一丝不敬,背影无不精心营造,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用得多为被称之“吴带当风”的壮叶描。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先生笔下的女主角总是那么温柔端庄,美丽聪颖,但身边总是纠结着一些阻碍势力。如《西厢记》中的崔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员外,《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兄长等,通过对他们这此配角的刻画,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坚贞、节烈。同时,王叔晖先生又对一些暗中给予主人公帮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动的刻画,如《西》中的红娘,《梁》中的银心等,既不孤立主角,同时又能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她们身上的戏味也青海省。王叔晖先生最擅长表现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丽的善良的特点,同时又赋于忠贞刚烈的个性。先生最擅长表现与描写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表现悲剧,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是其画风的典型代表。先生同时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术兰等,纵观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代表。《丹青四海生:大师王叔晖古典连环画珍藏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搜集了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的《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杨门女将》《白娘子传奇》《桑园会》《木兰从军》《墨子救宋》八部经典作品。印制精美,精装64开,并配有高档礼盒。作品分类《西厢记》32开本人美出版《西厢记》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原稿共有118幅,仅存于中国美术馆10幅,其它的全被销毁。《王叔晖连环画作品选》:人美出版32开,2009.10,第一版一次,开本:32《梁山伯与祝英台》:珍藏版单本,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50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彩绘本:48开人美,平装,根据同名越剧剧本改编《生死牌》:人美,1980年2版2印,40开,量0.5-5万册。《桑园会》:珍藏版绘画连环画,60开单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孔雀东南飞》: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本册连环画根据汉代乐府民歌《焦促卿妻》和有关戏曲剧本编绘而成。《新白娘子传奇》:新品50开,陕西人美出版《杨门女将》77-79年,绘画版连环画,,48开,古典题材,单行本,人美平装本《木兰从军》:人美48开小精装花术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画家简介:裘沙(1930.4—)原名裘伯浒,浙江嵊州人。擅长素描。1948年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函授班学习,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历任中国青年报社美术编辑、组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1973年开始研究鲁迅,与王伟君一起致力于表现鲁迅一生及其思想体系的系列美术创作。出版有《鲁迅之世界》、《鲁迅阿Q正传》插图等。组画《老贫农赞》等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赵隆义(1931.1—)上海人。擅长连环画、儿童画。从师张充仁、哈定。1959年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编辑、《连环画报》编辑部美术组长、编审。作品有《小城春秋》、《贺龙的故事》(上下册)、《杨开慧》、《圆眼睛》、《六只天鹅》、《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编辑连环画如《水浒传》等。1986年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荣誉奖;1987年《洋葱头历险记》获全国第一届幼儿图书评奖优秀绘画三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二〇年生,又名老宪洪,广东顺德人。擅绘画。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基础课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画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董事局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全中国儿童热爱您》、《跟随毛主席长征》、《延边鼓舞》等。很多优秀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及国际友人收藏。早年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第二小学、广州市岭南中学、华昌中学、自幼酷爱绘画,每看戏剧或电影后即把剧中人物印象最深者一一默画下来。1938年阿老高中毕业后即赴香港任岭英中学美术教员。1939年入上海之江大学教育系,三年肄业。1942年参加新四军,入华中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江淮大学学习。1944年起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宣传科科员,1946年调任山东新华书店编辑部美术组长,从事书籍出版及装帧设计、插图、年画及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创作。1951年起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副主任。1956处曾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书籍出版及装帧设计。1953年起任北京师范艺术学院装帧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任副院长。1985年参与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今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在美术创作中,非科班出身的阿老进行过多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他潜心研究徐悲鸿、罗丹、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艺术大师的人物速写,勤于实践,在刻苦的速写磨练中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擅长在瞬间捕捉和表现对象的生动神态,尤其长于舞台速写。在这方面创作过大量作品,为国内艺术团体和各国来华艺术团体的演出留下了丰富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各报刊竞相刊登。其舞蹈速写脍炙人口,如蒙古族《盅碗舞》、《艰苦岁月》、日本《烈马舞》、朝鲜族《长鼓舞》、《手鼓舞》以及《南亚之舞》、《缅甸古典舞》、《南斯拉夫林德若舞》、《拉萨之舞》,《全中国儿童热爱您》、《跟随毛主席长征》、《延边鼓舞》等。自学成才的阿老,舞台速写语言通俗质朴,造型真实准确,线条娴熟流畅,辅线的韵律、铺垫,烘托着主线的婉转飞动,构成和谐、抒情、优美的画面,显示出独特的气质与个性。他善于将音乐韵律融入彩墨中,表现了不同的民族个性与庄重典雅柔美的气质。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年画、宣传画及书籍插图,为著名革命回忆录《跟毛主席长征》、《和毛主席相处的日子里》及小说《狱中》、《小城春秋》等插图,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主要作品有《全中国儿童热爱您》、《跟随毛主席长征》、《延边鼓舞》等。上世纪70年代后,阿老又拿起毛笔,学画彩墨人物,专注于彩墨舞蹈的研究与创作。很多优秀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及国际友人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中学时自修绘画。1926年起在上海当过柜台伙计,画过广告、教科书插图,并事时装设计、舞台美术布景。1928年任上海漫画社编辑,开始漫画创作。1929年开始创作漫画,后集成《王先生别传》和《小陈留京外史》。1936年出版《旅行速写》、《浅予速写集》,并联合全国漫画家举办第一次全国漫画展,次年成立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会,为该会负责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任领队并参加郭沫若负责的政治部第三厅,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赴香港经办《今日中国》,次年回重庆,作《战时重庆》组画及叙事漫画《逃出香港》。1942年于贵州苗区写生,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1943年访问印度,归来后举办旅印画展。抗战胜利后曾赴美国举办画展。1947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1980年将补发的“文革”中被扣三万元工资捐赠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作奖学金。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历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从40年代开始,叶老就由漫画转向中国画。根据速写加工,进行中国人物画创作,逐渐形成笔墨爽利、造型夸张富于装饰感的画风。速写在叶老的艺术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叶老不是科班出身,早年自学绘画。速写不仅成为连结创作与生活的桥梁,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常年不懈、大量的速写实践,还练就了过硬的造型能力。综观叶老一生,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上致力最勤,为衰落的人物画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五、六十年代,是叶老艺术创作的鼎盛期。这时叶先生才四、五十岁,精力充沛,欣逢盛世,全国性的建设热潮,丰富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创作热情。许多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一阶段。如:中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夏天》、《头等羊毛》、《北平解放》、小说《子夜》的插图,还有一大批舞蹈人物画,都是难得的经典之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惜这种旺盛的创作势头,不久即因文革开始而中断。叶老身陷囹圄,面壁、封笔十年之久。这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美术事业的不幸。待到冤案昭雪、焕发第二次创作热情,先生已是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人。叶老本性耿直,虽历尽磨难,仍遇事直言不讳,一身正气。晚年撰写数十万字的回忆录,秉笔直书,心胸坦荡,疾恶如仇。在老先生中能这样处世的诚属少见。1990年起,先生不顾80多岁高龄,三次发起组织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南揽富春,北走齐鲁,西赴湘鄂,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社会,谈艺创作,言传身教,了无倦意。没有遗言传达,但有作品传世;身体已然仙逝,精神长留人间。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1995年5月8日下午5时因病长逝于北京,享年88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黑茶、其他茶

    职务

发布茶叶品牌信息